笔者走访中,目前嶂背社区是一个多姓氏的社区,分为嶂一和嶂二居民小组,嶂背社区面积不大,但这一族群中却有各种不同的习俗,有的姓氏祭祖在初一,有的姓氏祭祖在初二,有的姓氏大年初一要吃斋,而有的姓氏除夕和初一却要大鱼大肉,“但大家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对方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借用这样的好日子,将往日的好友聚在一起,畅叙乡情”。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说的就是嶂背人习俗中的点点滴滴。
辖区企业工会举办五一文艺汇演
聚
中有真意 抱团且取暖
嶂背人喜热闹,自古有之。在“聚”中交流,在交流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在最艰苦的年代,于嶂背人而言,聚字中抱团取暖的真意显示得淋漓尽致。嶂背门楼是嶂背往昔故事的默默记录者。
今年60岁的邓运明便是熟知门楼故事中的一位老人,老人家年轻时种过田,参加过文艺宣传队,做过编导,为宣传队编写过很多客家山歌,对嶂背很多民间习俗典故了解颇多。
“嶂背四面环山,祖先当年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是一个风水宝地,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在邓运明看来,未通车通路前,从嶂背走到龙岗墟有10公里,走路需要2个小时,“赶一次集,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彼时,嶂背人走大山后,回来会有一“聚”,而门楼便是最佳场所。
“今天的猪肉是涨是跌”、“龙岗最近有什么新鲜事”、“哪家两公婆昨晚上吵架了”、“嶂背种的菜,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龙岗墟大米今天变贵了没有”……
或淡忘或失传,这个写着“嶂背世居”的门楼,到底什么时候建起来,谁也不知道了。但于嶂背人而言,这里便是游子的乡愁,是人们心中的温柔之所。
如今嶂背门楼依旧在,只是朱颜改。门楼顶部是棕黄色的瓦片,瓦片之下是刻在墙体上的壁画,壁画之下写着“嶂背世居”四个大字,与周边的楼房相比,门楼小而简陋,甚至很多路过此处的人,或许都容易忽略这沿途的美景,难以驻足数秒。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意无意之中,也许是传承的自然习性,嶂背人将聚的真意尽情演绎,居者得其乐,来者不思归。
辖区职工为社区送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聚
而成团 养阔大之心
实际上,目前嶂背的原住民中,大多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往此处的。
“很多不是原生的嶂背人,经过数百年的聚聚散散,生活习惯已经无多大差异。”邓运明透露,在嶂背有一个叫“围湖仔”的地方,住的就是最原始的嶂背居民,讲的是现在的平湖话,多年来,大家和谐共处,彼此通婚,慢慢也就融为一体。
数百年如此,数百年亦是如此。这些年来,随着迁入嶂背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步增加,嶂背人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在强大的凝聚力下的扩充阔大,成就了现在嶂背社区,一个居于龙岗中心城,却又别有一番风味的区域。
1月20日,嶂背赐昱科技园区党群活动中心二楼活动室不断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针对园区来深建设者子女的关爱项目——“放学后”关爱职工子女计划(寒假档)活动火热开展。
7月31日下午,嶂背社区开展“义心义意,与你同行”便民活动,30多名义工为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美甲、义剪、义诊、配钥匙等免费服务。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来到嶂背工作、生活的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使其能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党委书记张汉杰称,嶂背这种传统的“聚迎天下客”的融合心态,从祖先的血液中一直流传至今,“也许数年之后,嶂背就没有外来者之说,来了就是嶂背人”。
聚字使然,团结的圈子日益阔大。
来自社区的统计显示,目前嶂背社区辖区内有工厂33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今年来,社区工会共开展各类职工活动10次,开展各类培训15次,社区“职工之家”初步设立了6个大平台,完善了心理驿站等硬件设施,职工之家DIY室也配备了设施。
聚而成团,然后成势,团结而阔大之心,亦久亦远,可歌可赞。
来源:龙城向上 统筹/撰稿:庄国栋 周仁耀 周伟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